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新闻

淮北五中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4-08-02 15:08 作者:石勇  来源:淮北市第五中学  打印

保护视力色:        字号:  

      放飞勇攀科技高峰的梦想,零距离体验科技创新的魅力,在交流互动中感受榜样的力量。7月22日,淮北五中10名学子在带队教师、政教处主任史精浩的带领下启程前往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参加2024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大连理工大学分营活动。29日,同学们圆满完成了科学营各项活动任务,顺利回到淮北。
      本次大连理工大学分营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7月23日,在学生文化中心音乐厅举行了开营仪式。在欢迎辞中,大连理工大学向所有营员们表示了美好的祝愿,愿营员们与大连理工大学青年一道乐于求知、勇于探索、敏于发现、善于协作、勤于实践,以求真为目的,践行科学精神,结交良师益友。愿这一段别样的暑期时光能够成为大家人生中的精彩回忆,愿这一段奇妙的科技之旅能够开启大家探索求知的人生旅途!
      开营仪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蹇锡高教授以《我的科研报国路》为题,开启了“院士大讲堂”活动。他向营员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科研历程,并为营员们揭开了高分子材料的神秘面纱。“报国”二字是蹇院士讲座的高频词,从树立报国之志,到坚定报国之路和践行报国之行,蹇院士的故事鼓舞激励了在场的每一位营员,现场多次爆发阵阵掌声,营员们深刻认识到了科学家精神的厚重内涵,树立了他们科技报国志向。
      接下来,全体营员们聆听了三场“专家讲座”。

      人工智能学院王栋教授给大家作了题为《走进AI世界》的报告,机械工程学院杨睿教授给营员作了题为《Thing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的报告,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于晓洲教授给营员们作了《大连理工大学微纳卫星技术研究》的报告。王教授的讲座,介绍了AI的发展历程与成果,他特别回顾人工智能早期发展的艰难历程,以此激励听众在面对挑战时,要坚守梦想,坚持初心,从而克服困难,最终实现成功。王教授还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安全伦理和战略政策方面的影响,引导营员们全面而深入地思考AI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杨睿教授主要面向大型运载火箭、变体飞机、高超声速飞行器等重大工程应用,开展航空航天功能结构的高性能制造研究。讲座过程中,杨睿教授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和翔实的案例给营员们介绍了机械工程是什么,机械工程专业学什么。他从生活中大家未必能想象到的机械讲起,接着详细讲解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的含义及相关的研究问题。讲座最后,杨睿教授与营员们进行了沟通交流,一问一答有来有回,杨教授为营员们解疑答惑指点迷津,营员们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热情更加高涨,迫不及待想要进入大学的校园,为祖国科技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晓洲教授主要从事微纳卫星技术及应用、航天器系统工程、微纳卫星先进部组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担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大连理工大学12U立方星“连理”卫星总指挥。于教授为营员们介绍了立方星“连理”卫星以及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告诉营员们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能克服重重困难,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成功。讲座结尾,营员们踊跃提问,于晓洲教授为学生们指点迷津,营员们对于卫星等科研项目的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大学校园,为祖国科技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重点实验室参观”环节,营员们分别参观了位于凌水主校区教学区的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精密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性能精密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23年,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制造科学与技术研究基地之一,始终坚持“以性能的精准保证”为宗旨,肩负着解决国家高端装备制造“卡脖子”问题的使命,不断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与探索。讲解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实验室的历史沿革、师资力量、科研方向、成果转化等内容。实验室科研成果丰硕,获得包括2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打破了国外在相关技术上的垄断,让营员们认识到了大工科研力量的雄厚。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自1989年建成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实验室已成为引领我国精细化工领域科学创新、支撑我国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老师深入细致的解答加深了营员对于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了解,使营员们深切感受到大工的科研实力与学科魅力。

      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建设的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也是我国在海洋工程领域设立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致力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紧扣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要求,承担完成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重大科研任务。在讲解老师的介绍下,营员们对实验室所取得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有了深入的了解,如在南海岛礁建设、港珠澳大桥沉管设计、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大港口建设、世界上最大吨位板桩码头设计、滨海核电工程灾害分析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为支撑我国港口工程建设、海岸带防灾减灾和深海资源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导师+’系列沉浸式科研体验”活动环节,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医学部的5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为营员们担任“导师”,聚焦学科特色和青少年特点,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带领营员走进实验室、走进课题组,沉浸式了解学科特色、科研方向、学术水平,以及研究生学习生活等情况,为中学生营员做好学业规划、强化科学意识搭建平台。在参观与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营员们情绪高涨,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与高科技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在“大学生创新实践阵地探访”环节,营员们进入创新创业学院与未来技术学院,探访大学生创新实践阵地。营员们首先通过老师深入浅出的介绍及一系列视频短片,全面深刻地领略了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科创氛围与独特魅力。随后,营员们走进多样化的工作室,在各课题组学长的细心引导下,亲身融入了一场场科技创新的实践体验。营员们体验了印章篆刻的传统工艺之美,见证了科技如何高效解决物流难题,感受了无人机技术的无限可能与广阔应用空间,理解了榫卯结构的智慧与美感,而机甲大师的操作,更是将他们对机器人的热爱与探索欲推向了高潮。本次创新实践活动,激发了营员们对于科技创新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在“‘卓越工程师’科技动手实践”环节,营员们分成6组,分别体验了“3D打印创新设计与制作项目”“元宇宙科普试验场探访项目”“水火箭创意飞行项目”等6个项目。在大连理工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营员们参观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深刻感受到了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类专业雄厚的科研实力。在老师的带领下,营员们近距离接触了3D打印机器,亲手打印了小模型,并体验了超声波避障模块与计算机视觉的结合效果。此外,多种型号的无人机展示更是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他们包含热情地进行了实操体验。

      随着7月27日晚闭营式暨联欢晚会的成功举办,2024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大连理工大学分营的科学之旅顺利落下帷幕。七天的旅程虽然短暂,却收获满满。同学们走进高校,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研究和先进的实验设备,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激发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聆听专家学者们的科研经历和智慧分享,能够感受到科学精神的力量,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前了解高校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有助于明确自己的生涯规划,坚定了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1.webp (2).png

2.webp (3).png

3.webp (2).png

4.webp (1).png

5.webp (1).png

6.webp.png

7.webp.png

8.webp.png

9.webp.png

10.webp.png

11.webp.png

12.webp.png

13.webp.png

14.webp.png

15.webp.png

16.webp.png

17.webp.png

18.webp.png

19.webp.png

20.webp.png

21.webp.png

22.webp.png

23.webp.png

24.webp.png

26.webp.png

27.webp.png